

孕晚期心慌气促,提防“围生期心肌病”
2011-05-30 16:56:52 来源:未知 阅读次数:
都江堰的孕妈妈李梅(化名)两个月前发现自己稍一活动便心慌气促,自己在网上查了一下,好象有些孕妈妈也有这种情况,据说是孕期的正常现象,所以一直没有太在意。可是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个月,情况越来越不妙,有时感觉连气都喘不过来,赶紧从都江堰转院到安琪儿妇产医院。经门诊检查发现李梅心律不齐(频发室性早搏),产科专家与心内科专家第一次会诊后,诊断为“围生期心肌病”。第一次听到这个病,李梅一家都有点云里雾里,到底这是个什么病,到底有多大的危害……大家心里一点谱都没有。
“围生期心肌病”最大的风险就是会危及到母亲的生命。尤其是李梅有频发的室性早搏,在分娩或手术过程中易发生室颤而导致母亲心脏骤停,孕产妇发生心源性猝死。通过全面的检查后,发现李梅频发室性早搏、左心房左心室扩大、拟诊围生期心肌病、37周孕、瘢痕子宫,必须剖宫产终止妊娠,孕妇系瘢痕子宫可能腹腔粘连,手术难度增大,手术时间延长,风险增大。安琪儿立即着手展开充分的术前准备,组织心内科专家、麻醉科专家和产科专家共同会诊,并及时给予药物治疗,改善心脏情况。方案确定为心内科专家在手术过程中全程监测,及时处理手术过程中的心脏异常情况;麻醉科专家制定严谨的麻醉方案;产科主任则对整个手术过程进行严密把控,既要求手术动作轻柔避免增加患者负担,又必须快速完成,手术时间越短越能够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风险,这对产科医生的手术经验、现场应变和危机处理能力要求极高。除此之外,为了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,医院还准备了除颤仪等相关的抢救设备,预防李梅在术中发生室颤。
在充分的准备下,剖宫产手术非常成功,母子平安。经严密监护。术后7天,李梅已无心慌气促的感觉,临床症状全部消失。下床活动,饮食,睡眠都很好。
围生期心肌病是个什么病?
是指发生于妊娠期晚期至产后6个月内的扩张性心肌病。其特征为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孕妇,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充血性心力衰竭。围生期心肌病可以在围生期首次出现,可能使无心脏病的妊娠末期或产后(通常2-20周)女性,出现呼吸困难、血痰、肝大、浮肿等心力衰竭症状。
哪些人要注意围生期心肌病?
本病多发生在30岁左右的经产妇。发生于妊娠晚期占10%,产褥期及产后3个月内最多,约占80%,产后3个月以后占10%。本病约在每1300-4000次分娩中发生1例。如能早期诊断、及时治疗,一般预后良好。安静、增加营养、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十分重要。
围生期心肌病有什么样的表现?
临床表现不尽相同,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、心悸、咳嗽、咯血、端坐呼吸、胸痛、肝大、浮肿等心力衰竭的症状。本病患者一部分可因发生心力衰竭、肺梗死或心律失常而死亡。初次心力衰竭经早期治疗后,l/3一l/2患者可以完全康复,再次妊娠可能复发。
围生期心肌病如何积极配合治疗?
有这种情况的孕妈妈也不要过于紧张,只要极早发现,提前预防仍然可以母子平安的生下宝宝。下面一些治疗方法您可以仔细借鉴:
配合检查:为了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您的身体情况,需要您配合医生做各种相关的检查;
适当休息:应多卧床休息,但不建议长期卧床,长期卧床休息更易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,建议酌情适当被动性或主动性肢体活动,以防血栓栓塞的发生;
营养补给:增加营养、补充维生素、纠正贫血等;
适时措施:在妊娠后3 个月有心力衰竭时,应采取缩短第二产程的早期引产;妊娠最后1 个月发生心力衰竭时应施行剖宫产。
曾患围生期心肌病、心力衰竭且遗留心脏扩大者,应避免再次妊娠。
不是所有的心慌气促都是“围生期心肌病”!
孕妇在妊娠期间,为适应妊娠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,肺的通气量比非孕期增加40%。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厚,心腔扩大,心跳加快。再者,由于孕期母体的血容量比非孕时平均增加1500毫升,出现所谓妊娠生理性贫血,从而使血液供氧能力下降。同时,由于增大的子宫使心脏向上、向左移位,心脏在不利的条件下工作。另外,妊娠期子宫增大后,隔肌上升也会令孕妇出现心慌气促。这些生理性的改变一般不出现症状,但遇活动量增多,就可出现心慌气急。那么心慌气促该怎么办呢?对此,孕妇不必紧张。要注意做适量的运动,运动时若遇不适,立即停止。最好的方法是休息,充分的睡眠可以解除身体的疲劳,促进新陈代谢。因此当您发现自己稍一活动便心慌气促时,一定要到医院请医师为您作专业的检查,以判断是否是“围生期心肌病”。